我们不再需要子网

APNIC 首席科学家Geoff Huston在 PING 的每月定期节目中 讨论了子网结构问题,并研究了APNIC 实验室每天在全球范围内收集的大约 800 万个离散 IPv6 地址的测量数据。 

子网是互联网协议 (IP) 诞生时“随波逐流”的一个概念,并作为 A 类、B 类和 C 类子网模型融入地址分配模型中(还有 D 类和 E 类地址,但实际上并未讨论过)。

“子网”的概念不同于路由网络;许多互联网出现之前的网络模型都存在某种公共/本地划分,但当更复杂的网络设计和协议出现时,就必须出现“本地”中多个结构级别的想法。

子网是寻址方案中的结构概念,意味着主机的逻辑分离(通常为物理分离)以及对路由的结构依赖。子网中还可以有子网;在网络中,这是“一路向下的乌龟”。

IP 具有允许定义子网的开箱即用能力,并且当我们超越有类模型进入无类域间路由 (CIDR) 时,网络前缀/长度模型的想法就诞生了。

但是 IPv6 有所不同,我们走向网络-子网-主机模型的假设可能并不适用于 IPv6,也不适用于现代用于路由和交换的高速复杂硅片世界。

Geoff 讨论了在部署中使用网络分配的建模方法,这是 Nathan Ward 在最近的NZNOG会议上提出的。Geoff 已经能够查看他庞大的 IPv6 地址集合并了解实际情况。

本站全部资讯来源于实验室原创、合作机构投稿及网友汇集投稿,仅代表个人观点,不作为任何依据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vsky.net/333.html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评论